越南警方公布歷經数个月的調查結果,這也是當局首次披露兩起金融醜聞所涉及的金額規模,總價值高達128億美元(約新台幣4026億元),佔越南GDP約3.2%。
柯文哲在2014年靠著與民進黨合作,一舉在台北市贏得選舉,2018年出現轉折,如今更是要靠著藍白合來下架民進黨。同時,當副手確定由駐美大使蕭美琴出任後,甚至很快的展開與國際社會的對話。
但在民眾黨內卻是柯文哲決定一切。藍白之間談合作,繞了一大圈,最終回到原點,並不令人意外。這不只不是兩黨嘴巴上所謂的深化民主改革,更是破壞了選舉的價值和意義。柯文哲在創立民眾黨時,就是為了2024的大位而來,號稱要給台灣社會非藍非綠的第三選項,靠著柯文哲個人魅力,也一度吸引了青年世代、中間選民的熱議。對於國民黨的支持者,尤其是深藍選民而言,更是難以真正的接納曾經宣稱自己是墨綠、也曾經在選舉過程中消遣過韓國瑜的柯文哲。
因此,關於藍白合的問題,在國民黨內如朱主席所說,不是一個人說了算。對於台灣的政黨政治來說,明(2024)年恐怕再一次出現政黨重組。因此,禁止檳榔似乎不是整個佛教世界的一致作法。
因此,我們似乎有必要探討檳榔在佛教世界中究竟占有何種地位,同時,也有必要了解佛教在檳榔文化的發展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。可見在十八世紀初期,滿口檳榔還是台灣僧人的鮮明標記,讓官方史志的編者將這種現象與老尼養女的情形都視為「風俗之玷」。因此,台灣僧人或佛教徒不吃檳榔絕非自古有之。而在撰寫〈檳榔入華考〉過程中,我隱約感覺到檳榔入華似乎與佛教有密切的關聯,可是,台灣當代的情形又讓我不敢冒然進行這樣的推論。
不過,禁吃、禁用檳榔似乎也不是台灣佛教的常態。〈慈濟十戒〉所規範的則只限於「慈濟人」。
到了隋唐、宋元時期(581-1368 AD) 之後,尤其是地處或鄰近檳榔產地的雲南、兩廣、福建一帶,嚼食檳榔的風氣更是和南洋、南亞各地一樣,遍及各個社會階層。承天禪寺所規範是不特定的「大眾」(包括出家眾和在家眾,信眾和非信眾),但禁絕的空間僅限於寺內。二、禁戒之物? 首先,必須先釐清,一般所謂的「吃檳榔」,其實是嚼食「檳榔嚼塊」,嚼塊基本上是以檳榔子,荖藤和熟石灰這三種東西配組而成,只是檳榔子和荖藤的品種會有所差異,各地針對檳榔子所做的加工處理(如去皮、煮熟、曬乾、烘烤、醃製等)會有所不同,荖藤的取用部位(包括花果、荖葉、根莖)也各有偏好,石灰則大多取自牡蠣之類的貝殼或是石灰岩,而「添加物」(如菸草、椰肉、香料等)也會因地而異,只有少數地方會省去荖藤或熟石灰。因此,我認為在明清時期(1368-1911 AD) 移民台灣的漢人,當他們在閩、廣原鄉的時候,不少人早就是「檳榔族」,不必原住民的教導。
文:林富士 檳榔與佛教:以漢文文獻為主的探討 一、引言 1997年台灣政府制訂了〈檳榔問題管理方案〉,列舉檳榔所帶來的個人健康、自然生態、公共衛生和社會秩序等四大問題,並責成各個部門解決「檳榔問題」。事實上,我在台灣生活已逾五十年,無論公私場合,我也從未見過出家的僧尼吃檳榔。於是乎,「檳榔有害」一時之間成為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,檳榔也逐漸被「污名化」,一些充滿爭議性的言論和「宣傳」也不時出現。這個論述將檳榔毒害的源頭完全歸咎於原住民(南島語族),不僅不公平,也違背歷史事實。
至老尼,亦有養少年女子為徒弟者。五樹是指菩提樹(Ficus religiosa)、大青樹(闊葉榕,Ficus altissima)、貝葉棕(Corypha umbraculifera)、檳榔樹(Areca catechu)、糖棕(Borassus flabellifer)或鐵力木(Mesua ferrea)。
唯限於時間與篇幅,本文只能以傳世的漢文文獻為主,針對佛教僧人和信徒是否食用檳榔,僧人和信徒在日常生活或宗教儀式中是否使用檳榔,以及佛教對於檳榔的認知與態度等具體的問題,稍作釐清。據說,其佛寺也有栽種「五樹六花」的習慣。
大干天地之和,為風俗之玷。其中,最讓我感到不安的一個論述是:十七世紀「漢人」移民台灣之後,「發現原住民嚼食檳榔塊」,因「入境隨俗」才有此習慣,而「檳榔塊也成為當時入藥、社交、送禮的重要物品」。此外,信仰佛教為主的雲南傣族(擺夷)區域,和台灣一樣,也出產檳榔,當地人不僅嗜吃檳榔,佛寺還栽種所謂的「五樹六花」。例如,台北土城的承天禪寺在外牆上懸掛了〈入寺須知〉的告示,共有八條,其中第五條寫著: 不宜食用含有魚、肉、蛋、蒜等葷腥成分之食物或菸、酒、檳榔、毒品等。舉例來說,陳文達編纂的《(康熙)台灣縣志》(1720 AD) 便說: 台地僧家,每多美色少年,口嚼檳榔,檯下觀劇。其中的第六條和承天禪寺的〈入寺須知〉頗為類似,也就是將檳榔、香菸、毒品和酒,同列為禁食之列
從人類學的角度,這種「對陌生人的不信任」就是閃送品牌在生意上最大的課題。閃送快遞的東西都是重要文件,如身分證、房產證、合約,或是貴重的商品,如鑽石、珠寶等,而這些東西都要交一個陌生人。
所以我們要利用愛情的力量,傳播愛情的故事。至於彩妝商品,則是撬動女人喜歡「偽裝」的天性。
現代的手機,不只連結人與人,人們用手機支付,下單股票,搜索資訊,健康碼通行等,出門若忘了帶手機就混身不對勁,魂不守舍,好像身體的一部分沒帶出來,所以現代手機的制高點是「存在感」。一個名牌包不夠要兩個包……。
如果人們像喝牛奶一樣,每天早上喝一杯純果汁,它的市場可以立即成長3倍,而且只有對生活品質和健康有要求的人才願意改變習慣,在早餐喝純果汁,所以人們對生活越有要求,越有利純果汁的銷售。這很難解釋,必須靠「悟」出來,但卻很能引發消費者共鳴。所以愛情值不值得相信?有著「對與對」的選擇。一輛汽車不足要兩輛汽車。
安全感正是超市在人類潛意識裡的制高點。從人類學的角度,它的生意課題是「假貨永遠沒有真貨好」的「成見與偏見」。
轟轟烈烈地愛過一場,有助於成就一個完整的豐富人生。克麗緹娜,美容SPA的連鎖品牌運用人們對愛情的糾結,提出了一個品牌主張:即使愛情不可靠,女人也要勇敢愛。
例如,我在機場才發現護照沒帶,我若回家去取,來回車程漫長,飛機早就起飛,不可能趕上。另一個例子「簡一大理石磁磚」。
許多女性號稱美容是為自己,美容讓自己感覺良好,在潛意識中仍對愛情有所憧憬。也有人說只要遇到真愛,就可以維持一生一世,只要在真愛的人旁邊,無論貧窮富貴,都會覺得幸福。案例:克麗緹娜的文化撬動點 針對美容的制高點愛情,我們追問愛情可不可靠?有人說愛情只是人類某種荷爾蒙持續兩年的作用,激情過後若是愛情沒了昇華成親情,彼此的關係就會逐漸淡化,所以愛情不可靠。三、要撬動人性的哪個點,才會有利於生意? 美容保養商品要撬動的是愛情,只有對愛情有憧憬的人才會對美容有所需求,那些認為男人不可靠女人當自強的女人,沒有真正想要美容的動機。
文:葉明桂 品牌梳理三部曲(下):結晶品牌大理想 當我們定義了品牌是什麼,從品牌DNA找到品牌真我,接著便要根據這個定義,去探索可以用來撬動品牌真我的人性洞察或社會糾結,這個人性洞察或社會糾結屬於品牌層次的洞察,我們藉此進一步發展一個能激發討論,引人省思的品牌主張(與其說是個主張,不如說是一個生活提案)。「滙源果汁」的生意來源是開拓早餐市場。
簡一大理石磁磚的假想敵是天然大理石,而人類的認知是天然的一定比人工的更好。超市的制高點是安全感,試想如果世界大戰爆發,你會希望你家地下室是什麼?絕對不是一間LV或香奈兒精品店,反而希望是一個大超市,生存就會沒有問題,這就是一種安全感。
文化張力就是人性的洞察與社會價值的糾結,我們要找到一組一組具有爭議的議題,品牌主張要建立在這些具有爭議的議題上,才會有被討論的價值,才能自然而然成為人們關注的生活議題。大家普遍對陌生人不信任,我在公車站看見一個老婦人跌倒了,想要出手攙扶她,身旁的人卻拉住我,要我小心是個騙局。